一针一线,虚实尽染,这就是针尖下的“东方油画”——上海绒绣。上世纪30年代的浦东,成为了上海早期的绒绣生产基地,2011年,上海绒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墙上装裱的是大型上海绒绣艺术壁画《浦江朝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1年,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再迎改建,决定更换主墙面的大型壁画。作为承接绣制方负责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绒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包炎辉表示,这是他们第二次为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创作表现陆家嘴风光的上海绒绣作品。
《浦江朝晖》聚焦以浦东陆家嘴全景为主体的浦江两岸风光,作品由20位工艺师共同制作,历时312天,新染1257种原色羊毛绒线,施针630余万针,作品净重79公斤。绒绣艺人就用“一针一线”,绣出了陆家嘴的“天际线”。
绒绣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布上,绣制出的一种工艺美术结晶,享有“东方油画”的美誉。它起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在融合中国传统技艺后得到发扬。
艺术品在技法上通常运用劈线和拼线,可以用不同色相的线拼线,也可以用不同色阶的线拼线,甚至可以用对比色的线拼线,就像画油画时将几种不同的颜料舔在笔上,一笔(一针)下去,会出现更加精彩和饱满的色彩效果。“普通工艺品,所用的是相对固定的500种左右的色线,而艺术品是根据稿子自行手工染色,线色可达数千种之多。”包炎辉说。
上海绒绣是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用各色维绒线一格一针地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每一针就是一个小色块,一个画面用少则几万个,多则几十万个小色块来表达。
如今一幅绒绣制作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了,因为这些手工艺大师们渐渐老了,精力已不如前。“希望有年轻人来接班,让这门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我们传承人最大的期望。”包炎辉说。
2019年以来,位于浦东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了非遗研究智库,校内开设了《走进非遗——上海绒绣》课程,由绒绣传承人授课,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绒绣。此外,2020年起,浦东高桥镇已培训上海绒绣学员500余人,覆盖镇域内所有村居。
绒绣技艺天宽地阔,别有洞天。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绒绣、传承上海绒绣、爱上上海绒绣,让上海绒绣文化永葆活力。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浦东发布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