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汉代诗歌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汉代诗歌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拼音]:Handai shige
(相关资料图)
西汉至东汉 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143流行诗体,今存作品较多)。其时民歌谣辞留存很少,《划一歌》、《淮南王歌》等表达了人民要求安定统一的意愿。文人四言诗仅存韦孟《讽谏诗》、《在邹诗》,摹仿《诗经·大雅》,语言古奥,流传不广。
汉武帝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广泛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吸收文士创作庙堂颂辞,教习女乐歌舞演奏,以致朝廷“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社会流行俗曲。这对于汉代民歌的流传保存起了重大作用。今存郊庙歌辞中的《汉郊祀歌十九首》,传有司马相如等的作品,多属歌颂武帝功德之辞,形式有四言、楚歌及杂言。其朝廷军乐凯歌《汉铙歌十八曲》,取民间铙歌乐曲而成,歌辞则有战歌《战城南》,也有谏歌《朱鹭》,恋歌《有所思》、《上邪》,游子之歌《巫山高》等。至于采自各地的民歌谣辞,如《薤露》、《蒿里》、《江南》、《东光》、《公无渡河》及《卫皇后歌》等,当为武帝在位时或稍早时期的产品。这些民歌谣辞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不同侧面,形式活泼多样。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秦末汉初,以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声短歌,最为盛行。由于“高祖乐楚声”(《汉书·礼乐志》),使这一楚地民歌体裁进入宫廷,登上庙堂。到文帝、景帝年代,《大风歌》奉作宗庙颂歌,刘邦歌姬唐山夫人的《房中歌十七章》也被整理列入郊庙雅章。武帝作《秋风辞》、《瓠子歌》及《天马歌》,都是楚歌;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出嫁乌孙,作《乌孙公主歌》,也是楚歌。实际上,汉初以来,楚歌已成为帝王贵族及文士述志抒怀、歌颂圣明的一种,继韦孟后,仅存其6世孙韦玄成《自劾诗》等2首,已趋末路。随着汉宫楚歌的盛行,乐府官署的建立,俗曲新声的传播,今存几首西汉文人诗歌,也多为楚歌及杂言。西汉乐府多为黄门倡家掌管,俗曲新声供贵族豪门享乐,文士形同倡优,五、七言及杂言体多用于“俳谐倡乐”(挚虞《文章流别论》),因而西汉著名作家“王(褒)、扬(雄)、枚(乘)、马(司马相如)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品序》),有楚歌而无五言,汉成帝时著录“歌诗28家314篇”(《汉书·艺文志》),并无五言诗作品。传为苏武、李陵、枚乘及班婕妤所作的五言诗,在六朝已都疑为后人伪托或拟作。到哀帝时,虽因厌恶俗曲而下令罢乐府官,但“百姓渐渍日久”,民歌俗曲依然在豪富吏民的私家演唱流传,以五言为主的新体诗渐居诗歌创作的主流。
东汉乐府建置,史志不载。从今存作品情况推测,其乐府规模和庙堂乐章,略承西汉。由于外戚宦官、官僚豪强势力的发展,私家女乐歌舞之风更盛,俗曲新声流传更广。存录也多。今存东汉乐府歌辞,除《宋书·乐志》所录官家保存者外,还有私家存留下来的。如《陇西行》古辞,《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此篇出诸集,不入《乐志》。”便是存于私家撰集。又如《孔雀东南飞》长期在民间口头传唱,而为后世所编录。同时,由于东汉迷信谶纬术数,加之光武帝“亟以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序》),形成观谣察官的政策,导致文人方士利用儿歌民谣敷衍天命,制造舆论。到顺帝、桓帝以后,官僚士大夫集团与外戚、宦官集团斗争激烈,士人清议,针砭时政,也用歌谣作为一种舆论手段。因此东汉民间徒歌谣辞异常活跃。
今存汉代乐府民歌及谣辞,多数是东汉作品。其显著特点是,题材比较广泛,思想内容比较丰富复杂。它们多采用叙事的形式,揭露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抨击社会黑暗,也夹杂一些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神仙长生的消极思想情绪。其优秀作品如《孤儿行》写孤儿惨遭兄嫂虐待剥削,《东门行》写贫夫被迫走向反抗道路,《十五从军征》写老兵退役回家后的孤苦,《艳歌行》写游子在异乡的畏惧,《艳歌何尝行》写夫妻悲惨离别,《上山采蘼芜》写男子喜新厌旧,都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反抗。而《陌上桑》正面歌颂罗敷对太守调戏的反抗,揭露讽刺了统治者的丑恶;《鸡鸣》、《相逢行》等则直接写统治者的骄奢淫佚生活。此外还有不少歌颂清官贤良或抨击官吏污浊的民歌谣辞。东汉乐府最杰出的作品便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它通过封建家庭中一对恩爱夫妻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在思想、艺术上都足以代表东汉乐府民歌的成就和特点,同时标志着民歌艺术已发展到高度成熟的五言诗的阶段。
东汉文人诗歌也逐渐朝着五言诗方向发展。梁鸿《五噫歌》是四言加上叹词;张衡《怨篇》“清典可味”(《文心雕龙·明诗》);都显示着四言诗努力摆脱古奥的困境。马援《武溪深行》和张衡《四愁诗》则显示着向七言演变的轨迹。而发展最显著的就是五言体。班固《咏史》、应亨《赠四王冠诗》虽然“质木无文”(《诗品序》),却表明东汉前期文士开始采用俗曲五言体作诗。其后,张衡《同声歌》已具情采。到桓帝、灵帝之后,出现了秦嘉、徐淑夫妇的《赠答诗》,蔡邕《翠鸟》,郦炎《见志诗》,赵壹《疾邪诗》,以及孔融《临终诗》,这些作品都是较好的五言抒情诗。此外,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明显表现出下层文士的五言诗从乐府歌辞脱胎而来。大约与此同时,以《古诗十九首》及所谓“苏、李诗”为代表的一大批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五言诗,在民间广为流传,抒发下层文士失志伤时、离愁别怨、讥世刺俗以及人生无常的不满情绪,表达他们向往仕进、渴望完聚、要求爱情忠贞和友谊诚挚的正常愿望。它们的艺术性很高。刘勰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六朝人统称之为“古诗”,奉为典范,其后便相沿成为这一种诗体的专称。无名氏古诗的涌现,表明文人五言抒情诗达到高度成熟阶段。从此到建安时代,“五言腾踊”,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取代四言体而成为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
汉代诗歌继承、发展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和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绪和愿望,奠定了五言诗体蓬勃兴起的基础,促使七言及杂言体的产生,开拓了一片沃美的艺术土壤。在艺术表现上,“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徐祯卿《谈艺录》)。汉代乐府叙事诗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优良传统。从建安时代以乐府旧题叙时事,到唐代杜甫“即事名篇”的拟乐府,以及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都在思想上、艺术上得到汉代乐府的滋养。两汉文人诗则以抒情诗为主,言志述怀,富于个性;多用比兴,委婉含蓄。多数作品的结构犹存乐府叙事的痕迹,其语言质朴平易如话家常。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抒情诗,因其风格独创而成为一种专门诗体,便可见其艺术影响的深远。
汉代诗歌作品主要保存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及梁代萧统《文选》、陈代徐陵《玉台新咏》等总集中。其乐府歌辞大多见于《宋书·乐志》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此外,唐、宋人所编《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也有辑存。其后,元代左克明《古乐府》、明代冯惟讷《诗纪》等乐府古诗总集辑录颇富。近人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辑《全汉诗》5卷,收录较全。今人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汉诗》12卷,为辑录汉诗最全的资料汇集。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