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国台办新任发言人陈斌华的台湾岁月|焦点
2023-06-02 16:08:15来源:百度新闻

“如果有一天,不做记者了,会选择从事什么职业?”

“如果不当记者了,我就去做管记者的或教记者的。”


(资料图片)

这是2011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校内专栏对优秀校友、时任新华社港台部采访室主任陈斌华的一段采访。12年后,陈斌华的工作由记者变成了答记者问的新闻发言人。6月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名单更新显示,陈斌华已任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发言人。

陈斌华出生于1971年9月,福建诏安人,1993年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工作,2001年2月作为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采访。2002年攻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研修班。陈斌华专职从事对台报道,多次带队入台驻点采访,足迹遍及台湾各地,曾获中国新闻奖,新华社“十佳记者”。著有《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自在台湾:一个大陆人的十年行旅》《亲历台湾“大选”》等书籍。此前担任过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副局长、经济局副局长。

过去30年,陈斌华一直以资深记者、台湾问题专家、政府官员等多重的身份,观察、亲历甚至参与着台湾的历史变迁,他是汪辜会晤,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2015年两岸领导新加坡会面等两岸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他看台湾,有长期新闻工作经历培养的高度政治敏感性,也有一口流利闽南话里的乡音与乡愁,更有站在中华文化赓续高度的所思所感。回顾和梳理他对台新闻工作经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这一岗位的业务要求,也让人更加期待陈斌华未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

2015年陈斌华报道两岸领导人会面。图源:网络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今晨宣布,两岸领导人将于本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消息传出,全球瞩目。虽然今天为相关报道和奔赴现场办手续忙乎了一整天,但依然为能继汪辜会晤、胡连会、两岸三通、张王会后,再度见证两岸关系的历史性一刻而兴奋。这就是职业病吧。祝福两岸有好未来!”

——2015年11月陈斌华微博

“历史是永远是在向前走的”

陈斌华作为第一批大陆赴台湾采访的记者,工作的开展遇到诸多的挑战,他一直站在两岸关系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自身的工作,并做出趋势性的判断。

2001年9月4日,陈斌华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谈及自己作为大陆记者在台湾进行新闻工作的难点,当时大陆记者在台湾采访是限定采访区域,一般只能在台北县、市这个范围,要去外地采访需要“报备”,而且还要提前三天。陈斌华说这样的要求,是不符合新闻工作规律的,台湾当局应该尽可能采取良性的措施,尽可能多开放大陆的媒体去,因为大陆媒体有世界影响力,新华社发稿覆盖全球,这是台湾媒体做不到的,大陆媒体的报道可以增进世界对台湾的了解,台湾的当局应该乐见其成才是。他还谈到了与台湾新闻界交流的情况,说台湾新闻界对于台湾当局只允许大陆四家(媒体赴台),而且做一些小动作,都认为非常不应该。

不过陈斌华在台湾工作也不只有循循善诱、广交朋友这一种工作方法,面对台当局对大陆的抹黑,他也有着直面问题的果断。2001年9月,时任台湾方面陆委会副主任林中斌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拿出预先准备好的文字稿,大谈“大陆掏空台湾经济”等无理言论,措辞极不友好,有意渲染两岸敌意。当时,只有陈斌华一个大陆记者在场,他就站出来问林中斌:“台湾每年从大陆获得200亿美元贸易顺差,何来掏空台湾经济的说法?”林中斌则以“每个人都有发问权利,后面有记者举手”为由不再给提问机会。后来,有台湾媒体以“林中斌说谎不会脸红吗?”为题报道并评论了此事。

2002年9月陈斌华再次接受央视采访,他在节目中重点谈了他对华航空难报道的见解。他说我们(新华社)写了一篇《义工——台湾华航空难善后中最可爱的人》,大家知道对大陆的新闻史有了解的人,“最可爱的人”这个词,是魏巍先生在写志愿军战士时候用的,而我们新华社第一次把它用在台湾的一些慈善组织,包括华航的义工组织的身上,这都是非常大的善意。台当局应该真正地细心去看大陆记者的报道,比较大陆记者驻点台湾前后报道的变化,就知道历史是永远是在向前走的。

“与台湾民众一同脉动”

2001年2月,陈斌华作为大陆首批两名驻点记者,抵达台湾桃园机场,他用一口流利的闽南语打招呼说,“各位乡亲,大家好”,给在场守候的台媒留下深刻印象。其后,在台湾的新闻报道工作中,他一直与台湾的普通老百姓同呼吸、同脉动,强调对台新闻工作要“用情用心”。比如平时新华社关注的重点台湾新闻和台湾媒体是一样的,“和台湾老百姓同一种脉动”,再如在灾难性事故的报道中,不能和外媒一样只是叙述事故本身,也不能和台湾媒体一样,不断揭露与批评当局如何救灾不力。大陆媒体要从同胞的角度出发,作同感共情的报道。

2001年2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右)赴台驻点采访。图源:网络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是我第三次驻点采访就是去采访华航空难,那个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我是一个媒体,是一个中国的媒体,同时也是台湾老百姓的媒体,这个感觉我很强烈。我跟他们是同呼吸的。”

——2002年9月陈斌华接受央视采访

“在报道台湾新闻的时候,首先要客观,尽可能平视台湾,不要先入为主地把台湾当成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它就是一方中国的土地,发生在那里的新闻,骨子里都有中国文化的因素在;其次要用情用心,作为大陆的媒体人,对台湾同胞要有感情,要理解、尊重他们,要有同胞心。

了解两岸分隔的历史与台湾民众的心理根源,或者深入台湾各地,多和各界民众交朋友。不做门外汉,要当家里人,才能真正把‘台湾’这本书读透。”

—— 2011年4月陈斌华接受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校内专栏采访

及至进入国台办工作,他又把对台湾“乡亲”的“用心用情”落实在了促进台商在大陆的发展上,陈斌华担任经济局副局长期间,曾多次赴在陆台企调研并与台商交流座谈。今年4月,陈斌华带队赴徐州市调研,详细了解台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存在矛盾困难,研判经贸交流合作工作形势,了解徐州市涉台营商环境建设情况。要求当地用好利于台企的政策,促进两岸经贸交流。

第一次采访从台北历史博物馆开始

陈斌华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两岸在历史文化领域的交流非常关注, 因为这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证明。赴台后,陈斌华的第一次采访就选择了台北历史博物馆兵马俑展览,他说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从最统一的一个王朝的历史开始采访,在台湾很有意义。

陈斌华(资料图) 图源: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站

厚积薄发,陈斌华说早年间自发研究台湾问题,当时受到的限制多,无法便利地到台湾,外加上台湾研究也不是显学,大多数时候只能自己坐在办公室默默看书、看报,做大量的案头资料工作。他认为台湾问题是历史问题政治问题,如果不深入研究就无法做到专业。

“我家就在台湾的对面,又是闽南文化圈,语言与风俗相同,做研究比较容易入门,但要做好光靠这个不行,不是说你我语言相通,你就能完全弄懂它。因为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政治与历史问题,特别复杂。”

—— 2011年4月陈斌华接受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校内专栏采访

所以陈斌华不仅可以进行深度的政治新闻报道,也可以写出《自在台湾》这样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人文地理类经典读物。他的笔下,台湾温情细腻又充满魅力,从台北的夜雨到高雄的小河,庭院深深锁“少帅”,敢问何日君再来。他甚至还向读者推荐台湾充满烟火气息的各色美食小馆。足见他对于台湾了解认识的全面、深入和生动。

台湾的岁月山河中,有他的家国情、少年梦、人生路,以及现在的新使命。他在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这一岗位上能碰撞出什么火花,让人十分期待。

“今晚在台北看话剧《宝岛一村》,让人笑中带泪的好剧,让我几度热泪盈眶。谢幕时,全场热烈鼓掌超过十分钟。在拜服赖导之余,要复诵这句台词:但愿你的一生中不再有战争。做了20年对台报道,这部戏让我再度认识自己工作是有意义的。两岸和平,民族不再内争,何其珍贵!

在戒严时期的台湾,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禁书。当年台湾青年只好用手抄本的形式,来偷偷传阅鲁迅先生的作品。

当年台湾出版的三毛著作。上世界八九十年代,三毛的著作曾经吸引多少大陆读者,掀起一波“三毛热”。我第一次记住撒哈拉沙漠,不是地理课,而是看了三毛与荷西的浪漫故事。”

—— 陈斌华 2013年微博

截至目前,国台办一共有过8位发言人,除了现任发言人朱凤莲和陈斌华外,此前的6位分别是张铭清、李维一、杨毅、范丽青、马晓光、安峰山。在这六人中,张铭清和范丽青也是记者出身,前者曾是《人民日报》福建站记者,后者出自新华社台港澳部。

范丽青是一位女性发言人。她与陈斌华还是新华社的同事,2001年2月,范丽青和陈斌华作为大陆首批两名驻点记者赴台采访。2006年起,范丽青以新华社台港澳部副主任身份调入国台办任新闻局副局长,开始了发言人的工作。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程沛

本文作者:直新闻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

标签:

相关新闻